English  عربي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15年要闻
驻沙特大使李成文接受海合会《征程》杂志专访
2015-11-05 17:58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官方杂志《征程》11月刊发表对驻沙特大使李成文的专访。李大使就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关系发展近况、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立场、气候变化、中国经济形势、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生活报》、海湾新闻网等媒体转载了专访相关内容。专访全文如下:

  1、从整体上,您如何看待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您如何看待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间进行的一系列经济磋商和战略对话?有什么障碍制约着关系发展吗?

  海合会是海湾地区重要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高度重视海合会的作用和影响,双方在政治、经贸、能源、安全等领域开展了良好合作,双边关系发展顺利。中海2014年贸易额达1752.5亿美元,同比上升6%。中国从海合会成员国进口原油10,204万吨,同比上升近3%,占中国全球进口原油总量约1/3。中海建立起战略对话、经贸联委会、能源对话等一系列对话磋商机制,为双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方愿继续用好有关机制,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关系向前发展。中海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持续10多年,双方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中方愿与海方共同努力,加快谈判进程,早日签署协定并建成自贸区,造福双方人民。

  2、丝绸之路对很多古文明的繁荣有很大影响,如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罗马文明,它对这些文明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并奠定了现代文明的规则。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目标是什么?作为新丝绸之路上两大重要核心,海合会和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为各地区古文明相互交流、发展繁荣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推进区域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速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提升亚洲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思想交流与文明互鉴。

  海合会国家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禀赋和经济优势互补性强。海合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已正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国,中国与沙特、卡塔尔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写入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容,中国还与卡塔尔、科威特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相信中海将继续深化相关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中国是工业生产方面的先进国家,你们是倾向于出口产品到海湾地区还是建立中国境内工厂与海合会国家的生产合作伙伴关系?在你们与一些海湾国家在石化工业领域的双边合作规划中,是否包括将你们的先进技术转移到海湾地区?

  中海贸易近年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各类企业也在海合会成员国积极开展业务,2014年对海投资9.9亿美元;在海合会成员国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8%。中国愿在加强经贸合作同时,积极参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多元化建设,与海合会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对接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无疑将对海湾地区技术发展、扩大就业、产业多元化带来积极影响。比如中沙共同投资的延布炼厂项目,帮助沙延展了油气产业链,提升了资源深加工能力。

  中方高度重视推进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提出,要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中阿务实合作层次。2015年9月11日,中阿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在中国银川举行,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正式启动,同时举行了中国和沙特、约旦等国合作建设双边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签约仪式。中阿技术转移与合作可让阿拉伯国家获益,也必将推动中阿各领域合作发展。

  4、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回落会对与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合作造成什么程度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市场波动较大,也使中国经济受到一些影响。但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上半年GDP增长达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0%。由于全球贸易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中国进出口从金额上看增速放缓,但进口的大宗商品实物量并未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如在全球油价下跌、需求减少的背景下,中国今年1-6月自沙特进口原油达2638.7万吨,同比增长了9.2%。科威特6月向中国出口原油92.1万吨,同比增长了3倍多。双方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中国1-4月赴阿联酋游客达7.97万,同比增长75%。相信随着双边合作不断深入和中海自贸区谈判持续推进,中海经济合作将取得更好发展。

  5、在中阿合作论坛成立近十年的时间里,中阿贸易额由255亿美元提高到2384亿美元,年平均增速25%,基于这些数字,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的中阿经贸关系

  未来10年对中阿双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东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大调整。在2014年6月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2014年至2024年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10年中阿关系发展蓝图,提出了建立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建设、推进中阿贸易便利化、实施“中阿科技伙伴计划”等一系列合作设想。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强调中阿将争取在未来10年双方贸易额增至6000亿美元,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增至600亿美元以上。相信在中阿以往合作的良好基础上,通过双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10年发展规划等努力,中阿经贸关系将会取得更大发展。

  6、阁下您也注意到我们从经济问题开始我们的对话,因为我们认为贵国相比于政治对经济更为重视。您对此有何评论?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它在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不符合它的地位?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而非“超级大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在国际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和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之道。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在联合国维和摊款中排在发展中国家之首。中国近年来在叙利亚、南苏丹、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上均积极提出方案、贡献智慧、发挥作用,特别是明确支持巴勒斯坦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独立主权国家,这在大国中是少见的。去年我们在北京主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部长级会议,今年我们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谈判,为达成全面协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系到海湾地区安全稳定的也门问题上,中方推动安理会通过第2216号决议,宣布为也门人民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人道援助。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努力与贡献得到各方认可,愿意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7、您对许多中东国家的政治形势有何评价?如何发展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军事合作?

  当前,西亚北非地区形势动荡,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特别是极端恐怖势力蔓延失控,严重冲击地区和国际社会安全稳定,中方对此高度关注,希望该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中方坚定支持海合会国家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重视海方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所做努力,愿同海方加强沟通协调,开展包括防务安全在内的各领域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8、中国政府对于联合国改革和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观点是什么?

  中方支持安理会改革,主张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让广大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并发挥更大作用。安理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广大会员国切身利益,应继续通过民主协商,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并达成最广泛一致。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改革朝有利于联合国长远发展和会员国团结的方向发展。

  9、中国一贯宣称在国际争端和冲突中保持中立和独立,但事实显示在安理会的所有政治决议中中国总是与俄罗斯结盟、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关于阿拉伯和海湾地区问题上。您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也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中国将继续坚持上述原则。

  10、中国如何应对针对其人权问题的指责?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和宗教问题?如何处理中国和远东地区的穆斯林问题?

  中国政府向来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国的人权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2005年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务条例》,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供法制保障。中国有2000万穆斯林,中国政府依法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他们与其他民族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例如在新疆,现有清真寺2.3万多座,宗教教职人员近2.9万人,广大穆斯林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11、中国拥有巨大的文化和文明遗产。您认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在这一领域如何开展?

  阿拉伯海湾地区是古老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与中国文明交往与对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海双方都倡导开放、宽容精神,坚持相互尊重,积极开展文明间对话。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支持海合会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和偏见,愿与海方共同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2014年和2015年是中阿友好年,中方将在2014-2024年组织1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邀请并支持500名阿拉伯文化艺术人才来华研修。我们愿同海方在此框架下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继续推动媒体、艺术、旅游、文学、教育等交往,为深化双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12、毫无疑问,任何工业发展,正如在中国所发生的一样,都伴随着一些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中国能够制定计划让社会中的每个人参与环保吗?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中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42个省(市)开展低碳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新模式,确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的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2014年比2005年下降33.8%,预计2030年将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此外,中国森林蓄积量2014年比2005年增加21.88亿立方米左右,预计2030年将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我们还积极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如强化企业低碳发展责任,鼓励企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发展模式;强化低碳发展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发挥媒体监督和导向作用,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以及民间组织的作用。

  13、2015年11月底12月初将于巴黎举行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多边会议,国际社会致力于通过新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法律文件和协议,中国对此持何种立场?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推动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如期达成协议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中方认为,协议谈判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进行,谈判结果应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充分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不同的历史责任、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全面平衡体现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开发和转让、能力建设、行动和支持的透明度各个要素。谈判进程应遵循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协商一致的原则。中方愿与各方加强沟通与协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积极努力。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