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伊拉克的关系
2004-08-26 15:51
中国与伊拉克于1958年8月25日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八十年代后,两国政治交往频繁,经贸合作卓有成效。1990年海湾危机后,我中止与伊的经贸、军事往来。近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与伊逐渐恢复交往。
一、政治关系
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一直友好,两国党、政、民间团体相互往来不断。
双边重要互访有:
中方:万里委员长(1990年)、田纪云副总理(1989年)、吴学谦国务委员兼外长(1985年)、张劲夫国务委员(1986年)、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外长(1990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昌义(1994年)和吉佩定(1996年)、中联部副部长李成仁(1997年)、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1995年)、外经贸部副部长周可仁(1999年)、对外友协副会长许群(1996年)、对外友协副会长苏光(1999年)、全国妇联副主席玛依努尔·哈斯木(1997年)、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2000年)、中联部部长戴秉国(2002)。
伊方:第一副总理拉马丹(1981年、1987年、1990年,1995年以副总统兼副总理身份)、马鲁夫副总统(1975年)、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1983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0年和2002年以副总理身份)、议长哈马迪(1987年、1998年,1991年以副总理身份)、议长萨利赫(1993年)、外长萨哈夫(1994年、1995年、1996年)和萨布里(2002年)、总统顾问哈利德·拉希德(率伊中友协代表团)、住房建设部长扎亚布、石油部长拉希德(1995年和2001年,1998年作为总统特使)、贸易部长萨利赫(1997年)、交通运输部长艾哈迈德(1999年)、文化新闻部长胡马姆(2000年)、高教科研部长胡马姆(2001年)、卫生部长穆巴拉克(2001年)、电力署长吉泽(2000年)和马哈朱布(2002年)、外交部次长费萨尔(1993年)、杜里(1997年)、盖斯(1993~1999年共6次)、维斯(1999年)。
二、经贸关系
1983年6月,两国成立了两国经济、技术、贸易混合委员会,迄今已召开了11次会议,最近一次2001年在北京召开。
1979年至1990年,我公司在伊积极开展承包劳务业务,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662项,总金额近19.81亿美元,先后派出劳务人员9万人次,高峰时曾达2.2万人。
1991年以来,我国政府及红十字会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和伊拉克红新月会先后11次向伊提供了价值3570多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食品等人道主义援助。第近一笔500万元人民币系中伊经贸混委会第11次会议(2001年)期间提供。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实行经济制裁,中、伊经贸往来受到较大影响。1996年底,联合国与伊拉克签定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实施后,中、伊经贸开始在"石油换食品"项下进行,涉及食品、机电、通讯等领域。
近两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万美元)
项 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中方出口额 14,795 32,726 39,697 42,082
中方进口额 11,613 64,764 7,302 9,624
贸易总额 26,408 97,490 46,999 51,706
顺逆差 +3,182 -32,038 2,395 32,485
三、教科文卫合作
中伊建交后,双方根据1959年签定的文化合作协定每年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加强了文化、新闻、体育、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来往。
从50年代末起,双方开始互派留学生。60年代后,中国足球、体操、排球、乒乓球、武术等体育代表团及文艺团体多次访伊。80年代,两国签署了体育合作协定,中国向伊派出了一些项目的体育教练。伊拉克文化、体育代表团也多次访华。
海湾危机爆发后,两国文化交流暂时停顿。1995年起开始逐步恢复。自1996年,中方每年均鼓励派团参加"巴比伦国际艺术节"。1997年、1998年,两国分别举办对方国家电影、电视文化周。
互访情况:1997年,应对外友协邀请,伊机关报《共和国报》主编萨拉赫·穆赫塔尔访华。1998年2月、8月、11月和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小组为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情况,曾四次赴伊采访。1999年1月,应新华社邀请,伊通社社长乌代·塔伊来访。
四、重要双边协议及文件
1959年,中伊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和支付协定,其后,随着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又多次签订了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或议定书,最新的协定于1997年8月签署。
1959年,中伊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其后,多次签署执行计划。
1969年,中伊签署航空和交通运输协定。
1979年,中伊签署通讯社交换新闻合作协定,1995年又签订合作补充协定。
1986年,中伊签署体育合作协定。
1989年,中伊签署领事条约。
一、政治关系
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一直友好,两国党、政、民间团体相互往来不断。
双边重要互访有:
中方:万里委员长(1990年)、田纪云副总理(1989年)、吴学谦国务委员兼外长(1985年)、张劲夫国务委员(1986年)、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外长(1990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昌义(1994年)和吉佩定(1996年)、中联部副部长李成仁(1997年)、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1995年)、外经贸部副部长周可仁(1999年)、对外友协副会长许群(1996年)、对外友协副会长苏光(1999年)、全国妇联副主席玛依努尔·哈斯木(1997年)、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2000年)、中联部部长戴秉国(2002)。
伊方:第一副总理拉马丹(1981年、1987年、1990年,1995年以副总统兼副总理身份)、马鲁夫副总统(1975年)、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1983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0年和2002年以副总理身份)、议长哈马迪(1987年、1998年,1991年以副总理身份)、议长萨利赫(1993年)、外长萨哈夫(1994年、1995年、1996年)和萨布里(2002年)、总统顾问哈利德·拉希德(率伊中友协代表团)、住房建设部长扎亚布、石油部长拉希德(1995年和2001年,1998年作为总统特使)、贸易部长萨利赫(1997年)、交通运输部长艾哈迈德(1999年)、文化新闻部长胡马姆(2000年)、高教科研部长胡马姆(2001年)、卫生部长穆巴拉克(2001年)、电力署长吉泽(2000年)和马哈朱布(2002年)、外交部次长费萨尔(1993年)、杜里(1997年)、盖斯(1993~1999年共6次)、维斯(1999年)。
二、经贸关系
1983年6月,两国成立了两国经济、技术、贸易混合委员会,迄今已召开了11次会议,最近一次2001年在北京召开。
1979年至1990年,我公司在伊积极开展承包劳务业务,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662项,总金额近19.81亿美元,先后派出劳务人员9万人次,高峰时曾达2.2万人。
1991年以来,我国政府及红十字会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和伊拉克红新月会先后11次向伊提供了价值3570多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食品等人道主义援助。第近一笔500万元人民币系中伊经贸混委会第11次会议(2001年)期间提供。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实行经济制裁,中、伊经贸往来受到较大影响。1996年底,联合国与伊拉克签定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实施后,中、伊经贸开始在"石油换食品"项下进行,涉及食品、机电、通讯等领域。
近两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万美元)
项 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中方出口额 14,795 32,726 39,697 42,082
中方进口额 11,613 64,764 7,302 9,624
贸易总额 26,408 97,490 46,999 51,706
顺逆差 +3,182 -32,038 2,395 32,485
三、教科文卫合作
中伊建交后,双方根据1959年签定的文化合作协定每年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加强了文化、新闻、体育、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来往。
从50年代末起,双方开始互派留学生。60年代后,中国足球、体操、排球、乒乓球、武术等体育代表团及文艺团体多次访伊。80年代,两国签署了体育合作协定,中国向伊派出了一些项目的体育教练。伊拉克文化、体育代表团也多次访华。
海湾危机爆发后,两国文化交流暂时停顿。1995年起开始逐步恢复。自1996年,中方每年均鼓励派团参加"巴比伦国际艺术节"。1997年、1998年,两国分别举办对方国家电影、电视文化周。
互访情况:1997年,应对外友协邀请,伊机关报《共和国报》主编萨拉赫·穆赫塔尔访华。1998年2月、8月、11月和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小组为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情况,曾四次赴伊采访。1999年1月,应新华社邀请,伊通社社长乌代·塔伊来访。
四、重要双边协议及文件
1959年,中伊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和支付协定,其后,随着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又多次签订了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或议定书,最新的协定于1997年8月签署。
1959年,中伊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其后,多次签署执行计划。
1969年,中伊签署航空和交通运输协定。
1979年,中伊签署通讯社交换新闻合作协定,1995年又签订合作补充协定。
1986年,中伊签署体育合作协定。
1989年,中伊签署领事条约。